【原生香魚(cyusun)與原住民文化】

此篇文章主要闡述日殖時期的大漢溪流域原生香魚與泰雅族的漁獵與食魚文化。
日殖時期總督府政府「開發山林政策」,1900年(明治33年)大嵙崁前山蕃地區(現今桃園市大溪與復興地區)客家義民與泰雅族組成抗日聯軍作戰,後在日殖時期總督府政府軍隊鎮壓與監控為主圍困為輔的「理蕃政策」下,抗日聯軍最終不敵於1907年(明治39年)投降歸順。

總督府政府在歸順後的大嵙崁前山蕃地區設立眾多「警察官吏駐在所」,負責治安、教化、監督的行政統治任務。也因駐在所設立在1908年(明治41年)觀察到大漢溪流域新柑坪地區原住民使用魚藤毒香魚。
日殖總督府知曉大漢溪流域原住民有魚藤毒魚傳統,就此全面禁止原住民魚藤毒魚且輔導大漢溪流域原住民友釣香魚,在日殖總督府政府嚴格取締魚藤毒魚政策與輔導教學獎勵收購大漢溪部落原住民友釣香魚,部分部落原住民在狩獵、農耕之餘成為兼職的友釣漁民。

明治(1898年)至昭和(1932年)計年期間,臺灣總督府官方對香魚的習性研究、資源保護、放流繁殖、棲地拓殖皆有巨幅進步,大漢溪中游流域(現今石門水庫庫區,當時未淹沒)成為知名香魚釣場,臺灣非部落原住民的職業友釣香魚漁民也慕名而來。
新竹洲大溪郡政府在1927年(昭和2年)07月10日大漢溪中游地區阿姆坪,舉辦原住民部落友釣香魚比賽,參加友釣香魚比賽原住民八十餘位,最終獲勝者10位,除亞軍1位為大漢溪旁部落ユーヨー社(卡拉社)原住民,其餘冠、季、殿軍依序排位9名皆為竹頭角社(竹頭角部落)原住民。

主編非為大漢溪流域原住民族,雖常與大漢溪原民族接觸,對原民族泰雅語也不甚熟悉,傳統泰雅族社會原無文字書寫系統,因此對於社群的歷史記憶與文化傳承,是以祖先所流傳下來的語言,透過口語敘述或歌謠吟唱的方式代代相傳。
故以原視族新聞採訪文化部認證「人間國寶」泰雅歌謠Lmuhuw口述傳統保存者Watan Tanga(林明福)耆老影視片段,呈現泰雅族漁獵與香魚(cyusun)食魚文化。

※請讀者務必點擊下影片網址連結

基於文化尊重與不搶話語權(日殖時期至今的沉痾誤解),以下文字內容會原文轉載,原鄉在在大漢溪流域新竹縣尖石鄉泰雅耆老Hitay Payan (曾作振)有系統單元式中文字紀錄書寫,泰雅族的飲食文化文章的捕獵食用魚類部分。

『目 錄
第一章 泰雅族的飲食文化
第二節 食用肉類
(三) 魚類(qulih):
魚類(qlqwlih)
(一)捕魚的方法
泰雅族對於魚類捕獲的方法,根據長輩們的口述 在很早已前就已經有很多捕魚的方法大致上有tmuba’(毒魚)、smi’ sguzyu’(設魚簍)、smbu’ tpanaq(叉魚)以及qmlih(旱水法)四種。
1、tmwba’毒魚:「tmuba’」是用有毒的東西,使動物吃了之後,產生惡化而死亡的專有名詞。這種有毒的東西在台灣地區最為普遍那是一種有毒的灌木科植物,葉子寬約6~7公分,長約15公分左右,其根有豐富的乳白色毒汁,這個植物泰雅語稱ttuba’國語一般都稱魚藤。Ttuba’的毒性據說並不是屬於很劇烈的毒草,主要是發作時間比較緩慢。毒魚的時候族人會把魚藤在最狹窄的水位處用石頭打爛使毒汁隨著水流下去。最早時候,泰雅族人經常以一個部落聯合行動比較多,原因是河水的流動性很快,漂流的魚也很快,人數太少,揀的魚也就很少,人數越多揀得的魚就多。所以一般的tmuba’行動,若是到深山的河川,就只有成人男女去參加,假如是在村子附近tmuba’,就會出動全家一起去揀魚。
一般要跟著河水去揀那些正快速漂流的魚的人,都是年輕力壯的人,而婦女都是揀著慢慢留在流性緩慢的地方的魚。到最後所有一起檢於的人,都會將所揀來的魚全部在沙灘上,一起堆積起來,好像一座小山一樣,然後按家庭的份量,平均分給來參加的人,然後才各自帶著所分得的魚回家。有些還捨不得馬上回家的人,還會留下來去揀滯留在深水中的魚,到很晚的時候,才會三三兩兩的回家。
那時候的泰雅族人,對於tmuba’的活動,感覺是很熱鬧又能讓人回憶的一項活動,常常也是傳出詩情浪漫的戀曲的一個機會。
由於毒魚的毀滅性很強,所以早期的在泰雅族人於tmuba’過後,會等到一兩年以後,而且是要經過一場的大水過後,許多在其他地方繁殖的魚游到山區之後,才會有再一次的聯合性tmuba’活動。到了日本時代, tmuba’的習慣與風氣才被強制禁止下來。如此一來tmuba’的習慣,本來是明朗化的活動,反而變成了暗地裡的活動,這個風氣依然無法杜絕。到了民國七十年,才開始有嚴格禁止的規定,加上法令的遏止,tmuba’的行為才有大大的改善。
2、smi’ sguzyu’(設魚簍)
這是用竹子編的一種簍子,它是利用魚向上游的自然習性按設在急流的河水邊使魚類不疑而進入簍中,這種陷阱式的簍泰雅語稱sguzyu’(參看圖)。一般白天去放要過一個晚上才去巡收就會有很好的收穫有時鰻魚也會捕獲到。
3、smbu’ tpanaq(叉魚)
tpanaq是魚叉,據說這種方法也是在日據時代以前就早有的漁具,但是以前的人,大部分是在毒魚的時候才用得到,當大魚飄上岸邊的時候,泰雅族人就會用很快的手法將魚刺下,然後很巧妙的順勢拋向岸上。對於鰻魚,就用一種彎彎的鉤,將牠用很快的數度鉤住,並迅速拉到岸上,因為以前的鉤沒有回鉤,所以必須很有技巧性。
4、qmlih(旱水法)
這是最原始的方法這是採取改換水道的辦法將主流水道用大量的石頭擋住使水道改變方向而原來的水就會成為乾旱之地泰雅族人就會輕鬆的撈起淺水的魚這就叫做musa’ qmlih。
鰻魚(tlaqy)、鱔魚(sguil)、固魚(qulih-tayal)、石班(trawjit)、溪哥(qulih-huqal)、鯰魚(kmawkan)、貼石魚(qtapih)、不知名的小魚類(uzyul)、小魚仔(angaw)、泥鰍(ruzyuw)、龜和鱉(ksipa)、蝦(kbawlung)、蟹(kmagang)。』

資料引述&來源:
《臺灣日日新報》 (蕃界善後)(明治33年)1900年09月23日

《臺灣日日新報》 (前山蕃全部歸順)(明治40年)1907年03月26日

《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崁津短札/生蕃毒鮎)(明治41年)1908年03月09日

《臺灣日日新報》〈大嵙崁廻り(鮎かけ)〉(明治41年)1908年08月09日

《臺灣日日新報》 (大溪郡下蕃人の魚釣競技大會)(昭和2年)1927年07月29日

《臺灣警察協會雜誌》(新竹州大溪郡蕃人魚釣競技大會(昭和2年)1927年09月01日

《Atayal TITV原視族語新聞》(泰雅傳統魚藤捕撈 醉昏魚群後分享)2018年03月22日

《泰雅族的飲食文化》(第二節 食用肉類;魚類(qlqwlih) )2017年09月12日;Hitay Payan (曾作振)

大漢溪友釣香魚風景照《臺灣日日新報》〈大嵙崁廻り(鮎かけ)〉(明治41年)1908年08月09日
大溪郡前山蕃地;日殖時期三十萬分之一地圖(大正13年;1924年),地圖資料來源:GIS地理資訊科學研究中心
現今石門水庫庫區、部分大溪區、部分復興區、部分關西區地圖(皆為過去大溪郡前山蕃地),圖資來源:GOOGLE MAP
大溪(大嵙崁、崁津)地方新聞,原住民毒香魚;《漢文臺灣日日新報》 (崁津短札/生蕃毒鮎)(明治41年)1908年03月09日
大溪郡前山蕃地原住民香魚友釣競技;《臺灣日日新報》
(大溪郡下蕃人の魚釣競技大會)(昭和2年)1927年07月29日
大溪郡前山蕃地原住民香魚友釣競技得獎名單;《臺灣警察協會雜誌》
(新竹州大溪郡蕃人魚釣競技大會(昭和2年)1927年09月01日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